王兰兰,岳阳市第九中学生物学科教师。2014年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复赛获一等奖;2019年毕业学科教师说题比赛中获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2023年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生物组一等奖第一名。参加工作以来,她先后获得“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科组长”、“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站稳三尺讲台,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是教师的第一本领,高效有深度思考的好课自带吸引力。王兰兰老师认为一个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你的课堂感兴趣,其次才是对老师这个人感兴趣,所以她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去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备、教、批、辅四环节中她把重点落在了第一环节--备课。她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注重学生的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注重将实验结论迁移至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关注自己、关注生活。她的课堂生动有趣,以学生已有认知为基础引导他们思维上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自己得出关键性结论。比如在八年级下册“变态发育”概念教学中,她不是直奔书本黑体字的概念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说出蚕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两方面的巨大差异,用图片和表格呈现,一对比就将“变态发育”这个概念中的“变态”二字的意思明显突出了,然后王老师顺便提问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学生瞬间就明白了青蛙的一生也属于变态发育。而且学生不难答出人因为童年期和成年后长得很像,人不属于变态发育。三步将这个概念内化给了学生,渗透到位。王兰兰老师的课生动幽默、严谨高效,洋溢着生活的智慧与生命的活力。就是这样,学生爱上生物,爱上王老师。也因此她多次获家长和学生好评,如:“非常感谢王老师改变了我家孩子十几年来不吃青菜的习惯”再如:一个家长因家庭原因执意要给孩子转学,孩子却不想转的原因竟然是怕听不到王老师的生物课了。学生的一句话足以让王老师幸福十年。这也是她倾注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
不断教研教改,追求专业卓越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王兰兰老师一直虚心向多位前辈学习,共同研讨教法,自修反思,斟酌教学中的问题,大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如何让生物学习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小到如何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习题,采用什么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在哪些细节上区分易错易混点。这些年来,她系统地听了3位不同风格的优秀教师的所有随堂课,及时记录、总结、反思,收获满满。她认为学习永远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关注课堂是她永远的必修课。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她每年暑假搜索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卷进行研究,精编试题并归类以模块化,教授学生各个击破。王兰兰老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好老师,所以她也以这样的要求去鞭策自己成为别人家孩子的好老师。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的高尚品质和职业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和未来的光芒。
关爱所有学生,让心同步成长
在担任7年的班主任工作期间,她总是勤字当头,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班级管理是工作的首要事情,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萌动期,班级大大小小许多事情,让王老师深感班主任的责任重大。她对待每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也正因为她在教书育人中对学生付出的爱拉近了师生距离,能于无声中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王老师对学生的爱像父母般的关怀,无微不至。有一次一个学生生病了,王老师立马通知家长并全程陪送学生到医院治疗,整个过程让家长赞口不绝。她对学生的关怀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甚至学生的衣着整洁等,都有王老师关注的细节。在学习上她更是用耐心和爱心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每个孩子都希望在学校被看到、被重视、在进步中得到成就感。她认为面对具体的学生,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这三方面的落实,研究不同孩子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她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这也是她管理班级的特色之一。这看似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但似乎孩子们很乐意通过日记与老师说心里话,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让王老师更及时地通过日记了解班级情况。在躁动的初中阶段,这种疏通方式如同镇静剂一样让学生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在处理特殊孩子的特殊问题上曾获家长“平凡而伟大的老师”评价。
王兰兰老师带着教育情怀在讲台上诠释“责任和爱”!她将继续在教育路上砥砺前行,用爱心和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